病死甲鱼变高档菜肴“佛跳墙”,在去年水产品总产量541.9万吨的浙江并非孤例。
大量海洋公报和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江河海洋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产品遭受重金属、赤潮和有机物等危害的可能性正在与日俱增。
昨天,记者从2013年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过去的一年中,全省共组织实施各类监控抽检5028批次,包括了甲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青蟹、鳜鱼等15个以上的水产养殖主要品种,同时也有海洋捕捞的虾、蟹、鱼类产品。
从抽检结果来看,浙江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总体情况较好,抽检总合格率达到99.7%。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俞永跃在会上坦言。记者 朱健
近年来浙江病死甲鱼占20%
由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采用分段管理的模式,各段衔接往往存在监管“真空”,这一点在流通领域尤为明显。
今年3月,湖州、嘉兴等地爆出死甲鱼变身“佛跳墙”等高端菜肴内幕(本报曾报道)。不法分子将死甲鱼的裙边剪下晒干,好坏掺混,一并销往农贸市场、酒店餐馆。
据俞永跃介绍,甲鱼的养殖条件相对苛刻。昼夜温差、水含氧量、亚硝酸盐等指标一旦失调,很容易引起甲鱼的强应激反应,发病致死。
近年来,浙江省的甲鱼产量都超过10万吨,而病死的甲鱼,则占到20%左右。
“原本病死甲鱼都会集中作无公害处理。个别养殖户受到利诱,在养殖和流通的中间环节,将病死甲鱼违法出售,导致它最终流向市场。”俞永跃说。
事件爆发后,海洋与渔业局协助两地警方,通过排查,侦破了2起收购病死甲鱼制作食品的刑事犯罪案件,并采取加强监管和无害化处理措施。
养殖类水产品“药残”屡禁不绝
“尽管去年的检测合格率已经达到98%,但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仍然是仅次于水质污染的水产品安全隐患。”浙江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何中央说。
据其介绍,药物残留问题的高危品种是乌鳢鱼、甲鱼、白对虾和鳜鱼,高危指标是孔雀石绿、硝基呋喃和氯霉素。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