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济南、沈阳两地消费者分别起诉广药王老吉而引发的“口味维权”案,自立案始就引发外界强烈关注。近日,《食品指南》杂志社携多位专家、学者在京召开“口味维权”新思考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口味维权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本着对消费者和企业自身负责的态度,广药王老吉不应再沉默。
口味能否维权
“口味维权”案缘起于消费者对广药王老吉前后口感发生变化,而生出种种质疑。近期加多宝与广药王老吉的“红罐之争”是案件发生的真实背景。2012年5月,广药推出红罐包装的王老吉凉茶,其外表包装与此前17年中加多宝租赁“王老吉”商标权时期生产的红罐王老吉极为相似。此外,加多宝生产的凉茶配方由王氏后人独家授权,与广药王老吉在配方、工艺、口感上均有本质不同,而广药王老吉凉茶包装上“正宗王老吉从未更名”“180余年独家秘方”等标识性宣传语误导了消费者,令消费者面对两个红罐产生了混淆。
关于口味能否维权的问题,与会专家展开了讨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肖江平认为,口味是配方、工艺、生产环境的综合,一旦发生变化,就应当告知消费者。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有权利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一旦失去这种基本的维护,就会失去市场,失去消费者的信赖。《销售与市场》杂志副主编陈思廷也认为,对加多宝和广药王老吉而言,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体验中已经形成“红罐王老吉就应该是这个味道”的惯性认识,当经营主体的改变导致配方、口味的变化,经营主体没有充分告知消费者真相的情况下,消费者有理由选择维权。
新维权意识形态下企业如何自处
广药在此次事件中一再回避的态度也引起了专家热议。《销售与市场》杂志副主编陈思廷指出,广药王老吉沉默不语或者采用拖延战术并不是最佳选择,如果对于自己产品有信心,就应该站出来告诉消费者,以杜绝猜测。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邱克也认为,广药在品牌和内容不统一的情况下,选择用拖延战术应对消费者,实际上暴露了国有企业自身由来已久的问题。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都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等事情暴露了再去弥补。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