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五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传出消息,婴幼儿奶粉将按照严格的药品标准监管,加强"海淘"监管以及鼓励支持婴幼儿奶粉企业兼并重组之后,工信部立即开展行动,从本月起到8月31日,在国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检查。业内人士指出,重塑消费者对国内乳企信心之战已经启动,但兼并扩张并非中国乳业困局的解决之道,目前"专而美"更胜"大而全".
婴幼儿奶粉采用药品标准监管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长期陷入信用危机之中,特别是婴幼儿奶粉市场,众多消费者都将信任票投给了外资品牌。为挽回消费者的信心,国务院提出多项措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药企背景是获取消费者信任的重要因素,不少全球知名婴幼儿奶粉就严格采用制药行业gmp标准规划生产、设施、供应工程和仓储区域。因此,我国决定将制药行业的严格监控引入到婴幼儿奶粉行业,但王丁棉仍有他的担忧:"国内药品监管力度虽然很大,但仍有假药出现,关键在于执行力。"他同时表示,广州也有两三家药企涉足婴幼儿奶粉行业,但由于行业跨度大,渠道差异,年销售额只有3000万左右,预计短期内也无法吸引到中国药企进军婴幼儿奶粉行业。
那么如何严格监管呢?电子监管码就是从制药行业学来的手段。"采用电子监管码以后,婴幼儿奶粉从原料、加工到出厂流通都在政府部门监管之下,可以全程追溯。"他进一步提出,如果能够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其奶源和生产进行实时监控,就能实现更前端、强势的监管。
国内乳企最大发展短板在奶源
工信部此次发布的监管行动方案显示,国家将支持企业发展自有(或自控)奶源基地,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提上日程。然而,早在2008年三聚氰胺风波之后,被批"轻奶源重市场"的中国乳企纷纷自建牧场,但动辄上万头的规模却越来越引发业内担忧。与其用兼并来打造"大而全"的全产业链乳企,不如建设"专而美"的专业婴幼儿奶粉生产商。
来源:新闻晚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