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为金鳟稚鱼常见病,主要危害5克以下的稚鱼。症状:主要是肠管发炎,充血,无食物,常充满白色或黄色粘液。防治方法:主要是药饵防治,可制作抗生素药饵等进行防治。复方新诺明用量100毫克/千克鱼体重,连续投喂5天~7天,第1天药量加倍。
腹胀:主要危害上浮仔鱼到5克/尾的金鳟苗种。症状:病鱼腹部明显肿胀,胃内有饲料和水。防治方法:减少投喂量;投喂氟苯尼考药饵,用量15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鱼体重,连续投喂5天~7天。
烂鳍:金鳟苗种相对于虹鳟苗种更容易发生烂鳍病,主要危害10克/尾~50克/尾的苗种,可造成少量死亡。症状:病鱼背鳍前部肿胀发炎,出现出血病灶。防治方法:降低养殖密度,用1ppm溴海因(10%)浸洗40分钟~60分钟;或投喂药饵,用量每100千克鱼体重加8克~20克土霉素,连续投喂5天~7天;内服外用结合效果更佳。
鼓眼:主要是养殖水中氮气含量较高引起,危害10克/尾~50克/尾的苗种,可造成少量死亡。症状:病鱼眼球突出,个别眼球坏死,或脱落。防治方法:增加养殖用水溶解氧。
烂鳃:此病为金鳟苗种培育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从上浮仔鱼到10克/尾左右的鱼种。在饲养密度过高、水中氨态氮含量增加、溶解氧下降、水质混浊等条件下,容易引起该病的发生。主要症状:病鱼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不活泼,鳃盖外张,慢游在池边和排水口。鳃部分泌大量粘液,鳃丝肿胀,鳃盖闭合不正常,鳃丝末端发白,个别鳃丝有出血点,并局部褪色,死鱼逐渐增加,死亡鱼嘴部张开。预防方法:降低鱼的饲养密度,增加水流量与溶氧,保持鱼池水质清洁,减少氨态氮等有害物质的刺激,适当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饱食。小心管理操作,尤其是遇暴雨或分级、挪池后应用适当药物消毒,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治疗方法:以外用消毒和内服相全抬。用1%~2%食盐浸洗30分钟,浸洗1次~3次;或用0.5ppm~1ppm聚维酮碘浸洗30分钟~60分钟,浸洗1次~3次;或用0.5ppm~1ppm二溴海因(10%)浸洗30分钟~60分钟,消毒次数可根据鱼苗体质和发病情况灵活掌握。内服抗生素类,如每100千克鱼体重加8克~20克土霉素制作药饵投喂等。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