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主任医师邹志飞
“2012年遭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1942起,而其中非质量安全事件高达1195起。”2013最新出炉的《中国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蓝皮书》深入系统地分析了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发现,2012年媒体播出的许多所谓“食品安全事件”,绝大多数属于解读不科学、标准引用有误或是没有具体依据的推测。
但这些误报直接造成了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信心缺失、心存恐慌和强烈不满,同时也引起社会资源浪费、生产成本提高。
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国峰会”召开前夕接受媒体专访时,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主任医师邹志飞认为,要客观认识食品安全必须走出七个认识上的误区。
由“误区”引起的“误报”
记者:在2012年遭媒体曝光的1942起食品安全事件中,真正的质量安全事件只有747件,也就三分之一多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邹志飞:其实绝大多数属于解读不科学、标准引用有误或是没有具体依据的推测。说得更直接点就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才引起这么多的误报。首当其冲的误区便是“食品就应该100%的安全”。
其实全世界都没有100%安全的食品。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科学家仅能将食品的风险降低到一定的水平。目前我国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已远远超过安全事件本身的危害。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就是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更重要地是要恢复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
其次,总以为“吃了含致癌物的食品就会患癌”。人体自身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对机体产生危害需要一个剂量的积蓄或/和损害的蓄积。只有在长期摄入有害物质的情况下才可能对机体产生危害;偶尔微量摄入一般不会对机体产生健康影响。如烧烤的羊肉串、北京烤鸭虽然存在少量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但由于并不是天天吃,这些致癌物质还不足以构成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