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合作社,在“一条鱼”上做文章,短短三年,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0多名社员人平增收过十万元,“致富神话”的演绎者就是荆州市德源水产专业合作社。5月19日,记者走进了这条鱼的世界。
稳坐“鲶鱼老大”交椅
德源专业合作社坐落在沙市区观音档镇枪杆村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说是水产专业合作社,然而在大大小小的池塘中,却鲜见活鱼游动的踪迹,面对记者满脸的疑惑,合作社经理李凡拿起鱼网,在水里轻轻地一捞,密密麻麻的“小蝌蚪”活蹦乱跳,李凡神秘地告诉我们,这是“中华鲶”的鱼苗,它是合作社自己培育的新品种,也是合作社产业腾飞的“法宝”。
一口单塘的面积不过20多平方米,千万不要小看,里面却蕴藏着50万尾鱼苗,价值在30万元以上,合作社每年可产鱼苗5000万尾,仅鱼苗销售额就达5000万元,加上成鱼销售,总产值超过10亿元。
“鱼苗供不应求,今年的订单已经下完。”李凡介绍,目前鱼苗卖到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在鲶鱼这个领域里,还没有竞争对手。
市场上,一提到荆州的中华鲶,大家都公认是一个最牛的品牌,批发商都是“敞开肚皮”收购,售价比其它品种的鲶鱼平均高出1元钱左右。
“我们拥有核心的技术,别人还真学不来。”李凡有些自豪地说。
20万元买一条受伤的鱼
合作社如今的辉煌居然发端于一条受伤的鱼。
2008年,合作社理事长袁丹军还只是一个鱼贩子,一天,他在江陵县一个渡口发现了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有二十多条正宗的野生长江大口鲶鱼。
渔船主人开19万,袁丹军从银行取来20万元,买下了所有的野生大口鲶鱼,当他把鱼运到荆州泥港湖的渔场时,20多条都死了,只剩下一条,而且还浑身是伤。
当时周围人不理解,花20万元钱,买了一条快死的鱼。袁丹军却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年,他在鲶鱼经销行业摸爬滚打,批发鲶鱼的利润越来越薄,远不如养殖鲶鱼来得挣钱。当时,市面上最俏销的主要是两种鲶鱼:湖南的大口鲶鱼和东三省的怀头鲶鱼。相比之下,两者各有优劣,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南北方的鱼进行杂交。东北野生怀头鲶鱼亲本鱼父本已经找到,小渔船上的野生大口鲶鱼正是大口鲶的母本。
来源:农村新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