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日前发布“关于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在这份通报中,中储粮总公司称:“近些年,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做到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落实惠农政策,在制定临时收储政策时允许在部分仓容不足地区建设露天储粮设施,现有露天储粮均经过有关部门批复同意。”
“政策性收购这几年规模越来越大,也有一些既得利益在里面。很多企业前几年都快倒闭了,这几年国家政策性业务的出现,收储也好,抛售也好,储备也好,放在它那里,这些企业又活了。” 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些人希望托市,希望国家有庞大的粮食储备。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中国实行与美国相似的目标价格补贴机制,将不需要中储粮每年进行巨量的粮食托市收购,中储粮因为政策性粮食收储可能产生的一些漏洞也将被堵上。
“走样”的托市
国内的粮食托市政策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避免粮食丰收时谷贱伤农现象的出现。不过实际执行时,政策执行走样屡有发生。
一位分析人士说,以大豆为例,2012年国家在东北进行大豆临时收储,临时收储价格为每斤2.3元,农民交给粮库,有些粮库以水分超标为由压低价格,农民并不能以2.3元/斤的价格卖出大豆,因此农民惜售,不少数量的大豆现在还积压在农民手里。
大量的粮食进入国库,退出市场流通,对粮食加工企业也造成了冲击。
业内人士说,有一年国家在东北收储了数百万吨水稻,没有放出来,第二年8~9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市场比较紧张,但是库存的水稻并没有及时向市场投放,东北水稻价格涨到了每斤1.6元,差不多1吨有400~500元的涨跌幅,而实际上中国水稻供需基本上是平衡的,无论粳稻还是籼稻,库存都很大,并不应该有这样的价格动荡幅度。
大豆也是如此,一位分析师说,东北大豆的年产量一般在600万~700万吨,有一年将近有一半的大豆以临时收储的形式进入了国库。大量大豆退出市场流通,加工企业只能靠进口国外大豆,国际市场上突然多出数百万吨的购买量,价格自然大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