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下旬,当微风吹过青黄色的麦田,怀宁黄墩镇独秀山下,荒坡上种植的蓝莓到了收获的季节。
记者来到胡勇扎根的鲜食蓝莓示范园时,漫山遍野的蓝莓树摇曳着一串串鲜艳饱满的果实,工人正“掐”着雾水刚干到正午之前的时间点,采摘成熟的浆果。
这是沿江流域最早上市的一批蓝莓。
胡勇是省农科院蓝莓种植专家。十年前安徽还没有一株蓝莓时,他就将目光锁定在这个“世界水果之王”上。十年间,他只做了一件事——把蓝莓种植技术琢磨透!这种欧美日韩市场备受推崇的果品,年产值逾百亿美元,栽培技术却为发达国家垄断。胡勇不服气,安徽能不能种蓝莓?安徽能不能种出好吃的蓝莓?
他从引种繁育、栽培管理再到保鲜加工,反复进行试验,在气候土壤适宜的独秀山下,他用事实雄辩地解决了这两大疑问。黄墩镇栗山村成为“安徽蓝莓第一园”。
有了“第一园”,就有“第二园”、“第三园”,有了安徽的蓝莓产业……目前,全省蓝莓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亩。
初夏的阳光安静地洒在蓝莓园里,十年光阴,仿佛沉淀在厚腻的泥土中,镌刻在繁茂的枝头上,一缕若有若无的涩甜气息,缠绕着一颗颗胀满汁水的“星星”。它们是蓝色的希望,不仅让胡勇振奋,也让黄墩镇镇长何刘圣的心头发热。
小镇引进过高能耗企业,结果是环境遭破坏。教训沉痛的小镇,现在瞄准生态产品蓝莓,追逐“安徽蓝莓第一镇”这个全新产业梦。“种蓝莓,就是在贫瘠的酸性土壤上,收获蓝色的金子,给不少贫困山区的农民带来一条致富崭新途径!”胡勇对记者说。
为什么?因为蓝莓对酸性土壤有极大的依赖性,而酸性土壤分布在大别山区、沿江丘陵和皖南山区,一直是让人头疼的农林经济开发难题——它只适合种植油茶、板栗等经济效益不高的树种,不少农民干脆放任山林荒芜。
而蓝莓的价值极高。这种高产作物,适宜鲜食,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定植第五年进入盛果期,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以售价每公斤20元计算,亩产值高达2万元。
来源:安徽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