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阿公”的政府部门现在不吃鲍鱼了。但这并不是中国最大鲍鱼养殖基地福建漳州东山岛陷入危机的唯一原因。
闽东南的东山岛是一个适合鲍鱼生长的好地方。据统计,全国60%的鲍鱼苗是那里培育的,20%的成品鲍鱼也产自那里,年产值达20亿元。
眼下,鲍鱼养殖这个高成本、高风险的行当,没有以往的高收益了—新一轮的限制“三公”消费,使作为公款吃喝常备佳肴的鲍鱼大受冷落。另外,鲍鱼养殖品种的退化,海地的缩小,也让渔民们深感担忧。
“阿公”现在不吃鲍鱼了
在过去两三个月里,那条叫“monny”的德国种罗威纳是渔排上唯一的守夜者。它已经长到90多斤,凶猛的外形和凌厉的吠声让陌生人不敢靠近。“晚上全靠它来管理,”monny的主人游太利对《创业家》记者说。
monny主要得提防那些开快艇出海钓鱼的“飞贼”,他们经过渔排时会顺手牵羊。“一解绳子,整桶鲍鱼就提走了。”
所谓“桶”,是指一种直径几十公分、用来养鲍鱼的碗状塑料器具,用一根固定在渔排上的尼龙绳拴住,倒扣着沉在海水里,底部由尼龙网兜住。桶的内壁通常爬满了鲍鱼,在它们长到一定个头且行情不错的时候,一桶鲍鱼能值上千块钱。对“飞贼”来说,偷走它们只是举手之劳。
按鲍鱼养殖的密度控制,一桶个头较大的鲍鱼大约是一二十只。在市场上,鲍鱼是按个头分档计价的,个头越大越贵。
但总的来说,“飞贼”并不是渔排最大的敌人。眼下,游太利真正担心的是鲍鱼的行情:“往年这个时候,1斤8只的鲍鱼能卖100多块钱,现在降到50多块还没人要。”去年底以来,鲍鱼出现了一波突如其来的贬值行情,究其原因则很简单:“阿公”现在不吃鲍鱼了。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