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小满。从这一天起,大蒜之乡江苏邳州,54.7万亩大蒜进入集中收获期。
由于收获期前两天下了一场雨,加上随后的高温天气,让田里的蒜苗喝饱了水,又晒足了阳光。据邳州农委农业科负责人表示,今年邳州的大蒜长势喜人,比往年亩产量要高两成左右,鲜蒜的亩产量在3000斤到3500斤左右。而且大蒜的个头,普遍比往年大。
5月22日在邳州,放眼看去,无论是大蒜田间、交易市场,还是劳务市场,都是一派丰收后的繁忙景象。
10万短工赴邳起蒜
清晨5点,天蒙蒙亮。来自山东苍山南桥镇界坊村的张允,就和媳妇、自家姐姐,还有邻居一行6人,从雇主家里吃过早饭往田间走去,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起蒜劳作。
每到蒜收季节,邳州蒜农都要聘请外来务工人员帮忙起蒜,这已成为一种惯例。据粗略统计,来自山东、安徽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年有近10万人,走入邳州50多万亩蒜地。
从早5点到晚6点,每天十多个小时,他们都在蒜地里度过。将成熟的蒜头从土里起出来,堆成一堆;随后,把顶部根部的根须、泥土去掉,将蒜头作简单处理后,装入麻袋。
雇主一般有两种计酬方式。一种是按天给钱,据了解,今年每人每天一百五六十元,比去年要高二三十元。
另一种是“包亩”,按亩给钱。张允的雇主是按后者计酬。9亩地,每亩580元,一周左右完成。“价格给得不算高,那边有人每亩包800块了。每个人平均挣千把块钱,每天另包3顿饭、晚上管顿酒。”
张允今年35岁,在家务农,今年已经是他第二年来邳州打短工。他说,界坊村有1500多人,今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来到邳州,“每年已形成习惯了,不过这个钱赚得也不易。”
挣不易的钱,照样有人抢。清晨8点,在邳州运河大桥下、老收费站附近,自发形成的临时劳务市场人山人海,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务工者或乘坐农用三轮车,或骑着摩托车结伴来打工。
记者发现,有一群来自盐城的劳务人员,正在寻找雇主。“邳州蒜农靠种植大蒜发了家、致了富,俺们在这儿打工收入也不赖。”打工者李兆祥说。
田间尝试新型机器
此时,宿羊山镇蒜农陈坤章的地里和别家不同,不见起蒜人的身影。只有一台半人高、1.5米宽的小型机械———大蒜收获机正在田里“突突突”工作着。
来源:徐州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