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黄山徽州区“333”模式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2024-05-04 06:43    6908 

近日,黄山市徽州区研究出台《徽州区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意见(2013—2015)》,积极探索实践“333”茶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成2万亩高效生态茶园,实现茶园平均亩产值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实现全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从5800元提高到7000元以上,实现有机和绿色食品茶认证率达到100%。

“三项制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一是“五统一”管理制度。全区6家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统一组建了6支共30人的专业植保队伍,主要承担茶园病虫草害防治、采摘、修剪等技术指导服务;建立统一病虫害测报点,配备专职测报员,每年5-10月5天1次向企业和区植保站上报病虫害监测情况;组建专业服务队,对茶叶企业统一购置的药物,按标准统一配制后,分发到茶农手中;对于突发性或季节性病虫害的发生,专业服务队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统一防治茶园病虫草害;聘请茶叶、植保、土肥等方面专家,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统一对技术骨干、茶叶公司及茶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系统性、针对性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二是安全产地追溯制度。印制《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手册》发放到村、组、户,建立户、组、村为单位的茶园投入品使用和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事档案;以村民组或片区为单位统一收购鲜叶,分别加工,建立茶叶收购加工档案;配备鲜叶农药残留速测仪和基本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建立电子挡案。实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计算机信息管理,有效监控茶叶农残超标事件的发生,做到产品产地的可追溯,把好茶叶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关。三是利益联结制度。创新“企业+合作组织+茶农”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签订企业、合作社、专业服务队以及茶农之间的目标责任书(协议书),明确各责任主体在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职责、权利、义务、利益和奖罚措施,着力构建合作组织负责做好基地建设组织落实、质量安全监管、农资采购发放、技术培训等相关服务工作,专业服务队负责做好项目区内投入品使用管理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茶农负责抓好茶园生产、管理、采摘及低产茶园改造等基础工作的利益联结体系,确保实现各负其责、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来源:第一茶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