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在出现接二连三的成分超标事件后,记者立马就这一系列事情向同仁堂致电了解。但得到的回应是“该情况已转交至宣传中心人员负责”,随后记者又致电宣传中心赵主任的座机和手机,都无人接听。
在这一系列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同仁堂的态度一直不明朗,无论是北京同仁堂公司还是其香港上市子公司同仁堂科技,都对这些问题闭口不谈。
翻阅同仁堂最近5年的公告发现,经理了多次“质量门”的同仁堂,从不在公告中说明,都只是在网上打太极,这对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药店来说,实在难以服众。
来源:食品产业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