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松门镇,4月29日上午5点,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死鱼烂虾的味道。尽管太阳刚刚升起,但24小时营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门口,却早已是摩肩接踵,商贩们从灰色皮卡上搬下各色大小近海鱼类待价而沽,一条躺在地上的小鲨鱼翻起了它的白肚皮。
十几公里外的钓浜渔港,准备出海的金志勇(化名),站在渔船上很是焦虑。4月份,他已经出海三四趟,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不出海,他又在家里天天喝酒,妻子鼓励他出去碰碰运气。
14岁便随父亲第一次出海,做了20余年渔民的金志勇比谁都清楚,这个时候出海结果一定会令人揪心。
4月底,记者在“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温岭调查发现,数以万亿计的各类幼鱼苗,成为高杀伤力捕捞的牺牲品。大的青占鱼只有拇指那么大,最小的带鱼仅蚯蚓那么大,而售价只有1元/斤,场面触目惊心。
据渔民反映,临近5月1日浙江休渔期,这种“灭绝捕捞”在东海极为普遍。
另据本报记者调查,在“灭绝捕捞”大行其道背后,则是中国近海渔业几近枯竭的恶性循环——为了捕到更多的鱼,渔民们不得不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捕鱼工具,这又加剧了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然而,这并不能挽回渔民普遍亏损的现实,等待油补、炒作马力指标也成为滞留在港口上的不少渔民的无奈选择。
中国海洋大学渔业学院教授高天翔指出,拯救东海渔业资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幼苗鱼之殇
4月29日上午,温岭石塘镇钓浜渔港,一排排渔船几乎停满了港口里层。金志勇说,以前这个时候渔船多在东海作业,然而最近几年靠泊船只明显增多。
在钓浜码头上,本报记者看到,两艘温岭渔船正在“卸货”,一筐筐拇指大小的青占鱼,在十余名渔民“流水线”作业下,被迅速装到卡车车厢里。在码头边,多数水产公司大门紧闭,只有几家还在生产,分类处理小带鱼和虾蟹。
30日上午,在临近钓浜渔港的乌岩码头,本报记者看到,这里停泊着几十艘渔船,其中两三艘山东渔船正在“卸货”,除了拇指大小的青占鱼外,更多的是一筐筐带鱼幼苗,大的宽约为1厘米,小的只有蚯蚓那么大。一位山东渔民说,他一艘船一个月能捕捞300余吨这样的鱼货。
一位在现场的温岭老渔民目测,这么小的带鱼一斤至少有一两百条。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