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确立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5月11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多位农业界人士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陈泽民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各个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要求我国农业产业的格局和发展方式,都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农业污染、食品安全、农业生产过剩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农业污染远大于工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内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温铁军称,从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报告来看,农业已经超越了工业和城市生活的污染,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第一大来源,“也就是说农业造成的污染远大于工业、远大于城市。”
在温铁军看来,目前业界在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时候,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农业是我国第一大面源污染这个事实。“至今没有见到有多少讨论,无论是国内国外的研讨会把这两者做一点结合分析。”
其实在三四十年之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创造正外部性的行业,也就是说农业是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因此这叫正外部性,尽管农业自身没有收益。与此同时,那时候几乎听不到有今天这样的各种各样的食品不安全事件或者说叫食品质量事件。
“过去尽管农业可能有所谓不现代化的问题,但它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结合是正向的,也就是说它不创造负外部性。现在当然我们把它叫做创造双重负外部性,一重是严重地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污染,江河湖海水资源的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大气的污染,应该说面源污染贡献最大的是农业,这是第一重负外部性。第二重是严重的食品不安全。”温铁军说。
来源:工人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