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1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dvlightner教授在gaa上称已发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即东南亚地区称作ahpns(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病原是一种罕见的副溶血弧菌,由噬菌体感染并引起其释放强的毒素,该细菌经口传播并定植在对虾消化道,产生毒素引起组织损坏,并造成对虾肝功能紊乱及消化系统障碍。
针对该报道以及国内对虾病害形势,《水产前沿》杂志采访了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国家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教授。
fam:目前大家对ems、ahpns、偷死病的概念还不是很明晰,您能解释一下吗?
何建国:现在的ems(earlymortalitysyndrome)一般译作早期死亡综合症,但是这并不能典型描述ems的特征,应该是早期大量死亡综合症或者是早期急性死亡综合症,ahpns(acutehepatopancreasnecrosissyndrome)是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也是描述的同一症状,表现为放苗7-30天内,对虾2-3天内迅速地大规模死亡,甚至达到100%,这完全有别于以前发现的病毒病和细菌病,以及民间所说的偷死病。肝胰腺坏死症(亦称偷死病)是指在养殖到60天以后发生的,多发生于高密度养殖环境,相对比较高温的地区。
fam:您对lightner教授的观点怎么看?
何建国:就我们的研究来看,并不能否定他的观点,因为我们也不清楚他具体的实验过程。而就他所发表的结果看,与我们2010年倾向于认为中毒的观点也一致,只是他所认为的中毒方式我们也没有做过这样的研究。
发生ems之后对虾死亡速度之快之整齐,超出了我们所认识到的病毒和细菌性疾病的传播速度,而从流行病学、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藻类毒性、环境因子 5大方面着手研究后,有两方面的原因值得考究的,第一,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第二,则更倾向于中毒,因其发病速度之快、死亡规模之大之整齐,并且 2010年对虾ems发病有两个特征,一是,与土苗相比进口一代苗发病几率大得多;二是,发病池塘中蓝藻往往是优势种,引起中毒的因素可能与种苗质量的抗逆性下降有关。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