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雪村是一个“年轻”的村庄,1998年扎囊县把扎其乡不同行政村里最为偏僻的56户住户进行了统一搬迁,形成了今天的阿雪村。
没草场、少耕地,那时的阿雪村就像个襁褓中的婴孩,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这些从大山沟里聚到一起的村民该怎么来生存、致富呢?
没了草场放牧牛羊,村民们就紧巴巴地盯着那一亩三分地,耕地耕得比其他村要细、施肥施得比别村要多,除草、看管都用尽了心思。但人均不到两亩地,农田再精细也不过温饱,发不了家、也致不了富。
阿雪村村民对田地失了望,伤了心。阿雪村也被冠上了“国家扶贫搬迁村”的称号。
旺青是从充堆乡搬迁过来的,两年后他当选为阿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随后又被选为村主任。这名朴实的村干部觉得指望不上农田,眼光就得往农田外看。省道101就从阿雪村过,这里有便利的交通,利用交通能不能做点什么?
一些思路活的村民也想到了这点,利用交通跑点运输、进城打个工、做些生意……阿雪村一下活了起来。开商店、做餐饮、跑运输,阿雪村里也有了万元户,不少家庭年人均收入也窜到了5000元以上。
苗圃大户边久就“诞生”在阿雪村。2004年,边久在扎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资20万元,雇用当地12名家庭困难群众,在雅江边上的扎其乡阿雪村开荒办起了个体苗圃。之后更形成了集引苗、种植、管理、存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如今,边久的苗圃基地固定资产已达500万元,年产值达150余万元,苗圃基地规模达300亩,育苗面积达260亩,培育品种达26种、100余万株,年出圃苗木50余万株,固定民工68名,季节性农民工200余人。
经济的发展让阿雪村村民与外界的接触更多了,信息来源更丰富了,村民们的脑子也更活了。阿雪村村民从不避讳对农田种不出财富的失落,但如今他们却从农田里看到了致富的熠熠希望。于是,他们把眼光再次转回了原本“贫瘠”的田地。
“今年,我们打算在阿雪村建一个采摘园。”旺青说得有些谦虚,其实这个投资40万元的项目在阿雪村不是一个“打算”,而已经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事了。与阿雪村仅一条路相隔的采摘园里,有村民在忙忙碌碌地修建房屋、挖树坑,运送水泥、砖块和树苗的车辆也在不停地进进出出。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