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矿”字,意味着不用受到矿泉水严格的审批和检测,为企业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消费者一看还以为是矿泉水,其实品质千差万别。
廖雷是中国矿联天然矿泉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浸淫矿泉水行业十多年。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他表示,市面上五花八门的瓶装水,很多是商家概念包装,种类繁多,品质也千差万别,消费者应有基本的判断常识。
矿泉水生产成本高
新京报: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多种瓶装饮用水,包括矿泉水、纯净水、天然水和矿物质水等,它们是怎么一步步地发展而来的呢?
廖雷:在中国最早出现的瓶装水就是天然矿泉水。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款崂山矿泉水可以说是瓶装水的鼻祖了。矿泉水来自天然的地下矿泉,属于地矿资源的一种。87年颁布矿泉水国标后,在80年代末期众多厂家竞相生产。
但由于矿泉水生产的资质和检测门槛很高,在94年前后,出现了纯净水。以自来水为水源,经过反渗透加工制成。纯净水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后被以乐百氏和娃哈哈为代表的水企业推出,并推动制定了相应的国标。
农夫山泉内控指标与《食品营养标签国标》中“0”界值的对比图说:2004年产农夫山泉瓶装水标签(小图),以“mg/l”(毫克/升)为单位标注理化指标。如今市面上的农夫山泉瓶装水(大图),均以“μg/100ml”(微克/100毫升)为单位标注特征指标。标注单位的变化,让数值被无形中“放大”了100倍。
红底白字,一张小小的农夫山泉商品标签,到底隐藏着多少不易被一般人察觉的秘密?
继此前揭露农夫山泉执行的产品标准在一些指标上宽松于自来水标准以后,《京华时报》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农夫山泉商品标签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此——4个水源地中有3个是地表水,却没有规范标注其产品名称;通过不规范标注计量单位的方式,将标注的矿物特征指标成分巧妙地“放大”了100倍,让消费者误以为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
有律师认为,农夫山泉商品标签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但违反《国家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还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水源门
原料水是否达标存疑
核心提示
来源:京华时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