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必须行动起来,对瓶装水进行合理的分门别类,给消费者一个明晰可见的统一标准。否则,消费者无从理性选择,这个市场也难以真正规范,企业之间的“暗战”不可避免,瓶装水的安全健康更是难以保证
舒圣祥
我国瓶装饮用水的国家标准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相比之下,自来水的标准中水质指标有106项。我国瓶装水标准滞后,测菌仍然按前苏联的标准。据悉,地方瓶装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大多都有企业的参与。此外,印刷在每瓶水上,理应公开告诉消费者的企业标准,却成为“商业机密”,记者向雀巢、可口可乐、康师傅和统一等多家知名企业发函要求查看其企业标准,均遭拒绝(据5月2日《新京报》报道)。
今年3月以来,瓶装水生产企业农夫山泉的“标准门”持续发酵。这场风波的核心,是舆论对地方标准宽松于国家标准的质疑。事实证明,这绝对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媒体只单独点名一家企业,却无视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瓶装水标准问题,很难说是公正的。这也让原本很严肃的标准与品质之争,最后沦为了一家媒体与一家企业火药味渐浓的“单挑”。作为消费者,我们始终处在云里雾里的状态,目前尚无监管部门出面作出权威的解释。
诚然,“瓶装水国标不及自来水”,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导出“瓶装水品质不如自来水”的结论。笔者相信,市场上销售的瓶装水品质应该还是要远高于自来水的。一方面,自来水标准虽然定得细致,但是真正达标的有多少从来都是一个秘密,“五成自来水不合格”本是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却一直隐而不发直到被媒体曝光。另一方面呢,瓶装水企业自身的标准一般都会远高于相应的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事实上,农夫山泉“自证清白”的最后“绝招”,就是不惜公开自身执行的企业标准。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