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资源、交通、排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正在变得越来越具体。
经多个部委的多轮集体会商,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发展已经初步拟定了一些质量控制指标,与此相对应,相关部委将协力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金融和行政区划等方面的联动改革,以此来加快消除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经济观察报获悉,新型城镇化质量主要控制指标包括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可再生资源比例、城市绿色建筑比例、城市绿色交通使用比例、城市工业排放和碳排放等。
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初定。其中,户籍制度或将对小城镇落户采取全面放开、中小城市落户有序放开,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户仍然严格控制的原则,先重点推进解决举家迁徙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落户问题,再逐步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
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一方面将对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其规模扩展要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另一方面,对于农地征占,在确保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基础上,允许农民通过市场流转方式出让承包地、合规面积的宅基地并获得相应的财产收益。
未来或允许部分地区可以建立试点,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和差别化有偿使用制度。据悉,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等方面目前正在加快完善、修改相关农村宅基地权益的法律法规,预计两项工作在年内都会基本完成。
制定硬指标
今年1月1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等专家对此解读称,以往的城镇化更多的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规模的城镇化,从深层次看,是地方政府还没有放弃对gdp的热衷,没有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而中央高层提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实是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来源:农博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