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袁隆平的担忧:水稻植株越高、倒伏
2024-05-04 03:45    5161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在湖北公安县青吉工业园,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区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调试“立丰灵”生产设备,迎接这一新型水稻抗倒伏剂的工业化生产。

公司董事长牟立明说,为了这天的到来,他们已经磨砺了10年,仅研发费用就投资了上千万元。他指着占地100多亩的厂区说:“2010年征了这块地,计划投资2亿元,分三期建设。第一期投资5000万元,建成年产500吨"立丰灵"制剂生产线和年产50吨原药生产线,目前即将投产。二期、三期也正在筹备,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过5亿元。”

袁隆平的担忧

我国超级稻亩产越过了900公斤大关,正在向1000公斤迈进。然而,产量越高,水稻植株越高,倒伏,成为袁隆平院士最担忧的一个问题。

袁隆平曾说过,要实现超高产,生物产量是一个基础。植株需要一定的高度,生物产量才高,但植株高了以后易倒伏。

水稻的倒伏不仅带来产量的严重损失,降低粮食品质,还给收割带来很大困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绿色革命中,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中抗倒伏就是一个核心的内容。农业科学家采取培育矮化水稻品种和肥培技术来对抗“倒伏”,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伴随着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成为农业科研攻关的首要目标。袁隆平培育的杂交稻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近,农业部“千公斤超级稻攻关计划”正式启动,将集中全国水稻育种优势力量联合协作,选育出在水稻主产区百亩片实现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超级稻品种。

袁隆平预测,有望率先实现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首先须进行株型改良,使水稻植株从目前的半矮秆、半高秆向高秆乃至超高秆转变,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同时还须保证三个前提,即每亩穗数不降低、收获指数要提高、抗倒伏性要增强。

来源:第一农经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