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粮食仅仅定义为稻谷、小麦、玉米,我国的粮食供求基本是平衡的。但如果把范围扩至大麦、大豆,乃至油菜籽、食糖以及畜禽产品等,可以说,我们还未完全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为什么粮食“九连增”,仍不能满足需求呢?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虽然大米、面粉等主食消费在城市与农村都呈下降趋势,但肉蛋奶、植物油、糖的消费却持续攀升。过去10年,我国肉类消费增长了1/4,饲料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植物油消费翻了一番,糖消费增长了125%。特别是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还在不断加快,根据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当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达到2万美元时,消费结构才能趋稳。由此看来,我国粮食消费增长的趋势大致要持续到2025年。
过去我们常以不足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引以为豪,但那是一种相对低水平的自给自足,当中国人要像发达国家居民一样既要吃饱还要吃好的时候,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以全球视野来审视粮食安全问题,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在动态中实现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那么,我们利用国际市场调节粮食余缺,世界市场有供给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2006年以来全球粮价上涨,个别国家确实出现过“粮食危机”,但这些国家大多是低收入缺粮国,粮食问题更多体现的是贫困问题。尽管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问题不断引人担忧,特别是世界粮食的库存使用比例也曾接近甚或阶段性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17%—18%的警戒线,但真正因短缺而导致的实质性粮食危机还未发生过。过去10年间,稻谷年产量增加了17%,小麦增加了19%,玉米增加了47%,大豆增加了30%,有效应对了需求增长。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刺激了供给,播种面积的增加使巴西、阿根廷成为重要粮食出口国,科技进步提升了粮食单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农业增产潜力巨大。
来源:互联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