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勐海蔗区的干旱要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勐海蔗区按自然气候,结合区域发展,主要分为坝区与山区,海拔在800~1300m之间,2—4月气温偏高、雨水持续偏少,甘蔗出苗严重受影响,特别是山区半山区栽种的甘蔗旱情更重,部分新植缺水干死,甘蔗分蘖少。甘蔗是喜光作物,在强光下能充分利用强光进行光合作用,在甘蔗茎伸长关键期,雨水特少,甘蔗生长深受缺水之害。气象监测资料显示,近几年勐海县1—6月年降雨量大多在240~350毫米之间,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0~43.3%,一度成为近年来勐海干旱的原因。
勐海蔗区降雨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突出地表明在冬春干旱,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降雨量偏少,雨季开始期偏晚,在冬季节同样遭受旱灾的严重为害。受降雨的影响,进入12月至次年2月上旬土壤水分随着时期推移逐步呈下降趋势,从2月开始到4月,降雨量少,气温回升快,风大,土壤水分蒸发强烈,所以水分散失严重,土壤墒情下降至一年中最低水平,对甘蔗种植和宿根甘蔗萌发造成极大威胁。冬春季造成的干旱,涉及甘蔗收获、甘蔗种植两个关键环节,因此,勐海每次严重干旱,甘蔗产业首当其冲,不仅影响当年甘蔗产量、产业效益,更影响第二年甘蔗的种植发展,对次年甘蔗产业带来新的危害。
二、旱情频发,勐海应重视打造抗旱生产体系
勐海蔗区干旱少雨,已严重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连续4年大旱,给全县蔗糖产业造成了产业大损失。勐海应下决心,特别是降雨量少的半干旱湿润区,应该树立“有旱抗旱、无旱防旱”的蔗糖发展思路,从工程性、技术性上全面应用抗旱技术促进蔗糖产业发展。
(一)、针对勐海蔗区的地理环境,夏秋雨水比较集中,水分流失严重,冬春土壤水分缺乏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改过的台地,对中低产蔗区进行改造,采取修筑梯地,降低坡度,沟路配套,变“三跑”为“三保”,控制水土流失,争取做到一平、二深、三肥、四埂牢、五有沟、六有路、形成抗旱丰产蔗园。一是充分利用我省对蔗区的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争取国家、省项目经费支持;二是制糖企业要列出专项资金,大力改造蔗区坡地为台地。
(二)形成早、中、晚熟配套的新型抗旱品种体系
来源:昆商糖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