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范蠡就在绍兴南池、坡塘一带养鱼,并总结了养鱼技术,写成了中国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然而,作为渔业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绍兴至今仍拿不出一个叫得响的渔业品牌。昨天,政协委员蒋天明表达了他对绍兴水产业发展的担忧,提出要“打造龙头品牌,带动产业进步”。
“江苏一只阳澄湖大闸蟹,带动了该省100多亿的河蟹产业;一个千岛湖鱼头,就比较贵。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比较起他们,我们汗颜啊。”在水产养殖业浸淫多年,蒋天明很有感触。
他认为,近年来绍兴水产养殖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土地资源匮乏及水质环境问题,使我市水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受到制约。且整个行业停留于初级水产品生产阶段,还没上升到品牌经营的高度。具体而言,绍兴本土水产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全市养殖面积达到7万亩,占到了整个水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四大家鱼、甲鱼等名特优鱼类。
但南美白对虾沿海地区只要环境适宜的,基本上都在养,绍兴在这方面并无优势,与同行的竞争仍停留在量的比拼的初级阶段。产品加工也停留在冷冻这一初加工阶段,缺乏对产品的深度开发。
再看甲鱼,全国53%的甲鱼来自浙江,但浙江全省没有一家企业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目前,政府对水产养殖企业的财政补助,更多的是针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水产业质量提升、品牌经营考虑欠多。企业品牌意识也普遍薄弱,目前仅有三四家企业在搞品牌建设。
这些现状直接导致了绍兴水产业低端竞争的产业弱势,出现“盲目地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提高产量”的低价竞争怪圈,大量的同类产品充斥市场,降低了利润,而稍有气候变化,就会遭受重创。
蒋天明认为,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基本要素的制约,绍兴的水产养殖规模扩展空间有限,而走品牌经营将是水产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从政府层面,建议加大对绍兴水产业的品牌建设投入,把品牌建设提高到和基础设施投入一样的高度。从企业层面,必须加强策划包装,建门店,做广告,搞品牌营销,提高产业附加值。(钟宏娇)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