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闭幕的第17届台交会传出消息,大陆首个以两岸产业深度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即将成型。
“两岸合作示范区改革发展规划方案已由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牵头办理。”厦门象屿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林树溪透露,“目前,核心区概念性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预计下月完成。”
据其介绍,两岸合作示范区将享有更加开放和特殊的政策,包括率先对接和落实ecfa、cepa有关两岸及对港澳经贸合作的制度安排;对尚未纳入两岸两会、ecfa商谈范畴的内容,允许和鼓励先行试点进行探索;适当放宽台商产业准入条件和资格限制等。
“预计到2020年,两岸合作示范区将基本实现与台湾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对接,形成两岸产业融合度高、结构合理、辐射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厦门市副市长张灿民说。
两岸对接标准先行
对于即将建立的两岸合作示范区,“政策更特殊,交流更直接,合作更紧密,交往更便捷,通关更高效。”国家质检总局政研室主任李刚说。
据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在厦门发布《关于支持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首次提出的10项政策措施包括:探索两岸间货物流转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支持厦门质检部门参与两岸认证检测结果、数据互认工作;适度放宽对台小额贸易检验检疫政策等。
“对厦台产业合作关系密切的led、太阳能光伏、显示屏等领域,将在两岸标准合作工作组机制下,试点开展两岸共同标准研制。”李刚称。
台湾产业界对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标准对接同样期盼。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岸机电产业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但两岸机电产业没有统一标准,无法实现更紧密合作和取得飞跃式发展。”台湾区
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秘书长陈文义认为。
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理事长詹火生也表示,两岸的产业分工模式已经由垂直分工进入水平竞争阶段,为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有必要善用ecfa带来的契机,制订两岸产业共同标准,合作建立国际知名品牌,摆脱为欧美大厂代工的命运。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