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王泽浩:和蛤蜊“打交道”的20年
2024-05-04 02:05    8555 

挽起的丝线帽、厚厚的大棉袄、笨重的水靴……虽然昨天中午的气温已经达到20摄氏度以上,王泽浩等人还像是过冬的样子,衣服上全是淤泥,看起来有些邋遢。 “海上风大,特别冷所以要穿得厚点,我们这工作和淤泥打交道,又累又脏。”王泽浩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46岁的王泽浩跟蛤蜊“打了”22年的交道,经历了从自己承包蛤蜊滩到受雇于人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蛤蜊养殖开始盛行。“那时候,很多渔民转行养蛤蜊,为啥,赚钱呗!”当时,24岁的王泽浩和20多个渔民合伙,一下子承包了400多亩海滩。“为啥这么多人合伙,大伙都缺钱,人多力量大。”王泽浩说,那时候,渔船都是小马力,耗油量很少,油价只有几毛钱。养殖蛤蜊的成本主要是承包费,一亩海滩三五十元,一共一两万元的承包费,分摊到每个人就很少了。

“最主要的是,蛤蜊苗不用购买,全是自然苗,而且,生长周期短。”王泽浩说,遇到好的年头,蛤蜊长得又大又肥的时候,一年就能赚个10万元。当时,蛤蜊的批发价格每斤1元左右。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面积的养殖使得自然苗不能满足养殖的需要,人们开始陆续从外地引进蛤蜊苗。“当时,蛤蜊苗主要来自莱州。”王泽浩说,后来,养殖户又从宁波引进蛤蜊苗,现在,当地的蛤蜊苗大多是从福建引进。

从那时候开始,蛤蜊养殖的费用开始增加,滩涂的承包费每亩涨到100多元,油价也到了2元,加上引进的蛤蜊苗成活率较低,不少养殖户开始退出,合伙人由原来的20多个减少到10几个。总体来说,那时候的蛤蜊养殖户有赔有赚,当然,还是赚钱的时候多。当时,蛤蜊的批发价格是每斤1.7元左右。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