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4月8日称,一些超市4月开始限制顾客只能购买两罐婴儿配方奶粉。此前数月,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已推行婴儿奶粉限购。
虽然没有明示,但这些政策针对中国人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外电说,中国对外国产奶粉的需求量“大得可怕”。
对于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对于一个主流媒体每天唱响中国梦的国度来说,这是一个巨大国耻,令人无地自容。
正当中国消费者信心尽失,纷纷沦为惊弓之鸟之际,来自苏州的美素丽儿利用过期原料加工奶粉的丑行被媒体曝光,又完成了致命一击。尽管洋品牌难辞其咎,但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是中国人,发生地是中国,因此成为中国更多人奔赴海外抢购奶粉的加速器。
毕竟,对于云集着成百上千的奶粉企业和数以万计的原料供应商的中国而言,即使是官方公布的4%的不合格率也已是个无比可怕的警钟。
国务院新任港澳办主任王光亚日前吐槽说,自己有个4个月大的孙子,也需要吃从香港代购的奶粉,自己也是“限奶令”受害者,呼吁香港人与内地人要换位思考,互相体谅。这有些哀怨的话语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相当多领导的孙子没有民间想象的特供奶粉可吃,第二,相当多领导对中国国产奶粉也极端不信任,与广大人民群众同气连枝。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婴幼儿达到1.08亿,如今焦灼的家长们纷纷转向海外抢购奶粉,虽然能对西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效应,但也由于需求短时激增对其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人家国家婴幼儿有断奶之虞。于是,包括中国香港地区在内,这些标榜自由市场的民主国家和地区,连自己信奉多年的价值观都不要了,接连推出极富创意的奶粉限购政策。
德国最大的日用品连锁店dm以及rossmann等大连锁店在奶粉柜台贴警示称,“每位顾客最多只能买3包奶粉”。近来,dm超市的限购规定又“升级”,不但限购3包,还要求出示孩子的身份证明或带着孩子才能买。在澳大利亚,各大商场、药品保健品店联合采取保护自家婴儿行动,每人每次限购4罐婴儿奶粉。店内监控系统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收银系统,24小时内超量或反复购买者,电脑拒绝通过。当地邮局提高了邮寄费。现在,寄奶粉的价格基本上与奶粉价格相当,如果加上保险费,比奶粉价格还要高一些。
来源:中国经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