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14年后,一纸发改委解禁令让发泡餐盒重现生机。
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其最后一项提及,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类”“落后产品”的分类目录中删除。
此举一出,舆论哗然。发泡餐盒作为白色污染的源头,在民间和环保界早已臭名昭著。发改委用一纸轻描淡写的文件,将之前发泡餐盒不安全、污染环境的官方说法颠覆。
2013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五大解禁理由,包括发泡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准、可回收再用、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节约石油资源、民众环保意识已提高等。
仅一天之后,媒体就曝光了一份“公关合同”,为发改委的解禁行为罩上疑云。合同显示,在解禁令发布一年多前,十家发泡餐盒企业曾计划付费450万元,聘请律师前往有关部门“公关”,推动发泡餐盒解禁。
究竟是顺应循环经济的需要,还是生产企业有钱能使鬼推磨?目前公众尚不得而知。
国家发改委在3月20日发表的声明中称,解禁发泡餐盒是深入调研后的科学决策。
但多位专家认为,发改委难以保证价格低廉的发泡餐盒有效回收、不进入环境,解禁可能加剧污染。
短暂的春天
发泡餐盒,指一次性发泡聚苯乙烯塑料制成的餐具。“二战”期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科学家雷·麦金泰尔(raymcintire)在寻找更柔韧的电绝缘体时,意外地发明了发泡聚苯乙烯。这种新型的发泡塑料有耐油、抗水、保温隔热的性能。1954年,陶氏将发泡聚苯乙烯塑料冠以商标“styrofoam”推向市场,并广泛应用于包装领域。由于聚苯乙烯(polystyrene)简称ps,这种材料也叫ps发泡塑料。
发泡餐盒制作并不复杂,通常将聚苯乙烯塑料粒与作为发泡剂的碳氢化合物一起加热,在发泡剂的作用下,塑料粒变得柔软,同时体积膨胀可达40倍。膨胀后的聚苯乙烯塑料经冷却再次加热,并使用模具塑形,就成为包装盒、杯子等发泡塑料产品。
因为气体占据其体积的98%,一个发泡聚苯乙烯制品的重量比同样大小普通聚苯乙烯制品轻30倍,用料成本也大大降低。以餐盒为例,成本仅为几分钱。
来源:财新《新世纪》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