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玉米收购企业即将“转战东北”
2024-05-04 00:32    7716 

“卖难”是暂时现象(经济日报)

从我国玉米的供求关系看,本不该出现卖难现象。暂时的销售困难有多重偶然因素,不能因此动摇粮食生产,要时刻注重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春节之后,东北局部地区玉米“销”、“收”两不旺,部分农民担心粮食在手中变质贬值,心中焦虑。如果有效解决现实难点,放眼不远的将来,我们仍然乐观——手中有粮,心中莫慌。

当前玉米销售不畅有偶然因素,也有惯例可循。偶然因素是,去年东北百年不遇刮起布拉万台风,秋季东北雨水过多,导致玉米水分高于常年3个至5个百分点。冬季降雪频繁,玉米降水慢。这些湿粮入库需要烘干,会增加粮食企业成本,企业收储意愿低。有惯例,即每年春节后都出现短期的销售低潮,原因是节前一段时间是中储粮补库时段,加工企业因为糖酒旺销加紧生产,而玉米是糖和酒精的主要来源。今年春节前,两大用户竞相争粮,使粮价从开市时的1.05元每斤拉高到1.14元每斤。春节前后饲料用量也不同,节前猪鸡临出栏加料喂养,春节后补栏的都是雏鸡、小猪,用粮自然减少。玉米的工业原料和饲料两大用途均同步共振,玉米市场反应自然有所波动。

卖粮难是农民的感受。近年来,由于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每年提高最低保底价格,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价格、农民的增收预期都随之提高。现在粮价波动,农民有些不适应,这种心理预期的错位加大了销售不畅的状况。

从供求关系看,本不该出现卖粮难。我国玉米多年来供求是紧平衡,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玉米。以吉林省为例,早在10年前就喊出了“告别卖粮难”的口号,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储不下,运不走,卖不出”的问题。自从国家有了临时储备价格保底,就只有卖不出“高价”的粮,而不存在卖不掉的粮。玉米本身也从口粮的角色变成食品加工和饲料的主力军。特别是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不断增多,从生产淀粉、糖,到高附加值的赖氨酸、化工醇,玉米深加工达到总产的一半以上。农民不再为卖粮苦恼,收入也因此大大提高。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