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看着茶园中特早茶乌牛早生长的新芽尖,因前夜的“倒春寒”收缩成“黑点”,这批乌牛早春茶将“报废”,丹徒区春沁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青松一脸沉重:150多亩乌牛早受损数十万元。
在我市,茶叶效益主要靠春茶,春茶价值体现在“早”字上,早一天上市,与迟一天上市,价格往往有天壤之别。但真的茶叶越早,效益越好吗?众多茶场认为,理论上是这样。但早茶一旦遇上“倒春寒”,所谓“越早越好”将不复存在。我市早在1991年引进的被誉为“特早茶”的乌牛早,就常常遭遇“倒春寒”,致使许多茶场开始引进其他茶叶良种。
20多年,发展了约3000亩
日前,记者在润州区五洲山茶场看到,茶园内许多采茶女正在细心采茶。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这些采茶女采摘的茶叶并不是“特早茶”乌牛早,而是这个茶场2008年引进的浙农139新品种。
乌牛早是我国茶类中特早发芽的品种,3月上旬即可采制,因主产于浙江永嘉乌牛镇而得名。1991年,五洲山茶场与其他几家一起,成为我市第一批引进乌牛早茶叶新品种的茶场之一。五洲山茶场场长戴小龙告诉记者,茶场当时引进了10多亩乌牛早,目前为20多亩;最高峰时,乌牛早达70多亩。
市农林局园艺技术指导站站长李传德告诉记者,目前全市茶园面积约7万亩,共中乌牛早约3000亩。“乌牛早在我市不能大面积发展,与它容易遭遇‘倒春寒’有关。”
容易遇上“倒春寒”
李传德告诉记者,茶叶的生长与气温密切相关,从我市多年气象资料看,进入3月后,我市气温变化莫测。“这就导致我市春茶开采时间极不稳定,早的3月上旬就采,迟的要到3月底。”
虽然乌牛早被誉为“特早茶”,但其不耐寒的特性,加上我市地理位置的原因,使其常常遭遇“倒春寒”。李传德说,当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与其他茶叶品种一样,乌牛早也停止生长。更重要的是,当前期温度高,乌牛早飞速生长时遇上“倒春寒”,前期生长出的芽尖将“收缩”变成“黑点”,将导致这批生长的芽“报废”。
来源:第一茶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