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黑龙江,冰天雪地,像天气一样寒冷的还有种粮的农民。
“前两年觉得种稻子不如种玉米,今年看来种稻子还是比玉米强一点。”哈尔滨市郊的巨源镇城子村种粮大户刘凤军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由于玉米价格不断走高,国内玉米供应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有时甚至出现抢粮局面,不少农民改种玉米。但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玉米丰收,2012年秋季玉米上市后价格持续走低,而且购销不旺。
业界资深人士、先锋种业原中国区总裁刘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春节后到东北很偏远的农村跑了一大圈,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
一路下跌的粮价
眼看开春,往年早该卖出去的玉米仍然堆在房子和院子里,粮食价格却一路走低。刘凤军告诉记者,由于年前玉米价格一直较低,很多人想等到年后价格高点再卖,现实却是市场上玉米价格越等越低。
更残酷的现实则是,本来就因为去年降水多、下雪早等诸多因素含水量偏高的玉米,气温一旦回暖就会很快霉变。
2012年度玉米迎来了大丰收,据估计全国玉米增产达800万吨。但是由于前期的雨水和后期早到的冰雪,东北地区玉米的含水量比常年显著偏高,不少农户的玉米都是下雪后在雪地里挖出来的。
“很多人家玉米打下来都有冰碴子,不烘干很快就会霉变。”刘凤军告诉记者,有烘干塔的农户,可以把玉米烘干了卖给收储企业或者大的贸易商,没有烘干设备的农户就很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本来需求不是太旺的下游饲料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观望情绪较重,造成玉米市场整体需求偏弱,玉米价格下降到了国家托市收购价以下,国家不得不启动临储收购。
即便如此,刘石却表示,不少农民很难享受到国家临储收购的实惠,粮贩子趁机压级压价,玉米的销售价格从一年前的每斤1.05元掉到了今年春节前的0.72元,春节后又掉到了0.65元左右;其中在饶河、逊克等偏远地区,玉米的价格已经降到了0.60元以下。
价格下降的同时则是成本的持续上升。长春市价格监督检查局成本调查监测所的调查数据显示,玉米种植成本同比上涨增长16.11%,每吨收益却比上年减少165元。
来源:华夏时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