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综合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市面上不少热门产品都免不了要被山寨一番,有些还不止被一家公司山寨,像九阳豆浆机品牌的山寨假货就有几十款甚至上百款,而苹果也成了厨房中的燃气灶。
据工商部门统计,仅宁波市两年来就查获200起“傍名牌”侵权行为。如此多的山寨小公司形成了山寨经济,甚至升华成了山寨文化和山寨精神。
“拿来主义”是山寨的本质特征,山寨品经过巧妙的“乔装”,拐弯抹角地与一些知名品牌搭上关系。为寻求市场发展,一些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生产的产品“攀亲”、“镀金”,欺骗消费者。
猫腻一:移花接木 山寨品玩文字游戏
从英文下手,“haier海尔”被山寨为“hoier海尔”、 nike”也被偷梁换柱成了“hike”。“方太”的正品标识是“fotile”,而山寨货改为“fotier”,“三星”的“samsung”也成了“sanxing”。法国卡斯特“castel”被仿冒成了castre”和“casite”
找相近字,“361度”成了“360度”、“雅培”被冒充成“雅赔”,“五粮液”成了“丑粮液”。还有看上去跟“德芙”包装几乎一样的“御芙”巧克力。还有网友爆料,加油站也玩文字游戏,远看“中国石油”,近看发现竟是“中围石油”,让人哭笑不得。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