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背后的价格之手
近年,食品安全成为中国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毒奶粉”、“毒大米”、“农药超标蔬菜”……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让公众对“吃”心存畏惧。
在监管不足、生产者无良等原因之外,尚有一个少被提及的原因:农民的贫穷。
2013年2月26日,知名扶贫机构“乐施会”发布报告指出,每年全球有近9亿人饿着肚子睡觉,其中80%的饥饿人口恰恰是为我们生产粮食的农民。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的食品企业会向中国农民直采,采购价格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保持同样水平,大丰收有时反而是噩梦,因为产品卖不出去。”社会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吴晨说。
此外,我国的“菜篮子”工程,虽然让蔬菜市场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这个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体系,客观上增多了流通环节。商务部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2-3倍。
“有些农民为什么会有两块地,因为他没有余钱给自己的口粮地打农药、施化肥,不施化肥菜就长得瘦弱,农民觉得长得不好的自己吃,而另外一块地则花钱买化肥增加产量。”吴晨说。
“除草剂质量有高下之分,农民因为没钱或为了省钱,就买便宜的,这些安全性就很难讲。同时,近年极端天气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民只能选择药性越来越强的农药。再有就是化肥,因为连年用化肥,地力下降得厉害,越不施肥越不长,这些都是恶性循环。”吴晨分析,除了主观恶意,这些客观和被动的原因,都是造成今天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原因。
消费者“选美”致危机
“消费者都愿意买个儿大光鲜的食材,如果不是因为怕有虫眼卖不出去,农民也不会喷农药。”
“施肥增产是为了多些收入。”河南省开封市兰考胡寨合作社社长、农民王继伟直言。
来源:京华时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