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家庭农场怎样进入国家视野 农业局专家揭秘
2024-05-03 22:09    6167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宁波家庭农场为何会引起农业部的注意?宁波模式与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安徽郎溪这四个地方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相比又有何特点?宁波家庭农场未来如何发展?如何扶持?

记者接连数日走访了市农业部门和有关种养行业的农场主。

宁波的活力来自哪里

事实上,宁波家庭农场早在数年前就已进入中央有关部门的视野。农业部曾多次派调研组到宁波调研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发展‘家庭农场’往往要涉及土地流转和集中,宁波家庭农场能快速发展与土地流转水平的提升有关。”市农业局经管处副处长胡然挺告诉记者。

“宁波的县级以及镇、村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发展已较为健全。”胡然挺曾参与了2010年宁波市家庭农场调研报告的撰写。

而据宁波市农业局统计,目前宁波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在60%以上,比全国高出40多个百分点。

而吸引农业部多次组织调研组到宁波调研还有一个原因:宁波家庭农场的形成过程。

“与上海、武汉、安徽等地不同的是,宁波家庭农场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由一些种植、养殖大户自主升级而成,有的农场管理模式已接近于公司化。”胡然挺说。

“宁波‘家庭农场’的探索在全国算是比较早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就已经出现家庭农场的雏形。”胡然挺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慈溪最先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

“当时,我们规模大户都给龙头企业提供出口蔬菜,考虑到食品安全、法律保护等问题,第一批农场经营户大都自发到工商注册登记,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慈溪涌森农场负责人郑涌森昨日告诉晚报记者。

作为慈溪第一批农场主,2003年慈溪市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时,他意识到规模化、产业化带来的可观效应,2004年通过土地流转,承包面积从原来的130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亩。

上周,市农业局对宁波“家庭农场”进行了重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昨天,宁波已成立了600多户“家庭农场”。

不是当地主

也不是搞休闲农业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