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糖都”之称的广西崇左市近两年来积极探索糖业发展新模式,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配套甘蔗节水灌溉技术,推动甘蔗生产规模化经营。专家认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糖业“靠天吃饭”窘境,促进糖业稳定生产,对于保障我国食糖供给具有积极意义。
大规模推广节水灌溉有效提高甘蔗生产效率
崇左市位于广西南部,地处左江河谷,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糖业生产基地,食糖产量占广西产量的1/3,全国总产量的1/5,有“中国糖都”之称。但是,由于左江河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一区域往往在春、秋等甘蔗生长的关键时期发生干旱,对糖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2008年至2010年,由于包括崇左等食糖主产区遭遇的干旱等极端天气,糖业连续三年减产,国内糖价一路走高,食糖现货价从2008年10月的2800元/吨一路飚升至2010年8月的7800元/吨。
中国糖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贾志忍、广西糖业协会高级工程师钮公藩等业内专家认为,国内糖价“暴涨暴跌”,与蔗区水利设施落后、“靠天等天”密切相关,一旦受到极端天气影响,食糖大幅减产,影响国内供给。
但现在,在“中国糖都”,这一状况将有望得到改变。记者了解到,2012年初以来,在崇左市的江州区、扶绥县、大新县、龙州县等主要产糖县(市、区),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甘蔗节水灌溉,力促“旱涝保收”。甘蔗产量有望大幅度提高。目前,崇左江州区项目区甘蔗已进入收获期。当地糖业部门预计,实施滴灌的项目区平均亩产甘蔗可达6.5吨以上,比往年多2吨以上,个别甘蔗品种亩产甚至达到11吨。
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认为,蔗区大规模节水灌溉是当前中国糖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说,甘蔗节水灌溉大规模推广后,国内食糖产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格局将有望得到扭转,国内糖业有望实现稳定性生产。
两种土地流转模式助推节水灌溉规模化
蔗区滴灌等水利设施的推广需要一定的土地规模,以往分散化种植的甘蔗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规模节水灌溉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土地流转成为必然,目前崇左市主要有两种模式。
来源:昆商糖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