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食用菌人工栽培经历50多年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为起步阶段受需求限制仅零星种植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为缓慢发展阶段规模不大种类少产量有限90年代中期以来为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市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格局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
一是基地巩固扩大,总量稳步增加。2010年食用菌鲜品产量39.66万吨,2011年突破40万吨,达到48.08万吨2012年保持在45万吨以上,产值35亿元。食用菌年产量、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西峡香菇被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原生态保护产品。
二是深加工快速发展,链条不断拉长。全市食用菌规模加工企业30家其中初加工企业25家深加工企业5家。2011年食用菌初级加工30万吨,占62.4%深加工5万吨,占总量11.1%。西峡香菇城年加工香菇7000吨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2.7亿美元。南阳张仲景大厨房有限公司加工生产香菇酱7000万瓶产值3亿元。
三是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出口创汇成效显著。全市培育出了西峡双龙、内乡夏馆等大中型食用菌专业市场10多个其中西峡双龙香菇批发市场年交易额15亿元以上,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干品交易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西峡香菇80%出口到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2011年全县出口香菇1.7万吨,占全国香菇出口量的70%出口额2.87亿美元占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货值的20%是河南省最大的单个农产品出口产品。
四是品牌效益凸现市场竞争力增强。全市培育了西峡香菇、仲景、龙乡、正儿八经、伏牛山、九顺达等知名品牌。西峡香菇驰名中外日本香菇市场70%来自西峡。卧龙区青华、镇平彭营生产的金针菇畅销四川、湖南、广州等省市。
五是实现集约化生产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市建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88家,初步形成了以南阳明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以农户为单元的联合生产模式,以合作社、大户为主导的集中生产模式。西峡县3万农户种植香菇,年产值20亿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45%和菌农收入的70%以上。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