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品油年内首涨终于在元宵节后的第一天尘埃落定,国内多地油价重回“8时代”。然而,连日来国际油价频频下跌,上演了一出国内、国外油价“背道而驰”的怪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油价逆反现象的发生主要还是因为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各种弊病在作怪。据了解,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最早有可能在两会之后适时“落地”,新机制将从调价周期、调价参照幅度标准、挂靠原油(92.23,-0.88,-0.95%)种类、信息发布渠道四个方面做出调整。
油价国内涨国外跌
2013年成品油的首次调价可谓“一波三折”。三地原油变化率早在2月15日便突破4%的红线,调价窗口开启。但考虑到节假日以及春运等因素,发改委迟迟未宣布调价。就在“调还是不调”的纠结中,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却转而跳水,于2月20日、21日连续两日下跌。之后,发改委“匆匆”于元宵节晚即2月24日晚间宣布调价,成为历史上发改委首次在非工作日发布调价指令。
“最近一周国际油价大跌,如果不及时调整价格的话,三地原油变化率可能会跌破4%,此次价格调整也就难成形了。”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李宏指出。而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市场分析师认为,总体而言,2、3月份国际油价仍将在1月份的基础上略有上涨。“欧佩克减产稳价、投资者对全球经济信心增加以及中东局势持续动荡是导致今年1月份以来国际油价上涨的三个主要原因,而这些因素将继续支撑2、3月份的油价走势。”
凸显旧机制弊病
国内外油价“背道而驰”的现象无疑再次暴露出现行定价机制的各种弊端。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