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岗地能变高产田,真是没想到啊!”这是河南孟津县北陈村农民李新旺最高兴的事,去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村里,一条条灌渠、机耕路通到田间,让李新旺家的玉米亩产在村里拔了尖,“一穗收了6两玉米粒,亩产上了1400斤,翻了一番。”
农民的小账折射出全国的大账。过去10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累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19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资、银行贷款、项目单位及群众自筹,共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903亿元,坚持强基础、扶产业、富农民,让2.7亿亩旱岗地、水淹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6万多个,为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作出重要贡献,开辟出符合国情的资源综合开发新途径,探索迈向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稳粮食,新增粮食产能810亿斤,占全国新增产能1/4
现代农业千头万绪,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农业综合开发从何着力?
“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10年间,中央财政共计投入13个粮食主产省农发资金972亿元,占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总投入的64%。
集中投入,不撒胡椒面。中原粮仓河南,从2005年起整合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27个产粮大县,打造出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让最适宜种粮的地方多产粮,去年重点县夏粮总产占到全省一半。”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说。
适应现代农业的新要求,从2009年起,农业综合开发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打造“永久粮仓”,新建2620万亩高标准农田。一个项目区,规模集成,水利、农技等措施综合发力,安徽南陵县池湖村农民何先彪尝到甜头:“过去亩产1000斤就是个顶了,现在新灌区、新农机加上新品种,亩产纪录年年往上蹿。”
来源:人民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