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的上海还很冷,尽管马上要过年了,但记者在上海沧海桑田农业公司农机机房里看到,公司董事长张正权与上海农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陆春胜等还在调试蔬菜机械。老张说,时间正紧啊,开了春要新开发2000多亩菜田,种各类蔬菜,供应市场。
在上海市人代会上,针对人们谈论较多的菜价问题,人大代表张正权就明确表示,目前上海的蔬菜种植仍以各家各户的小农业种植为主,用工量大、人力成本高,蔬菜生产实现机械化意义重大。
实现种菜机械化刻不容缓
蔬菜供应,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而一年中菜价老是玩惊悚的“过山车”,牵动了全社会的心,造成菜价波动的原因,除了天气外,蔬菜种植机械化率低是主因。
这几年,在上海要找农民工来种菜越来越困难了。以上海人离不开的绿叶菜鸡毛菜为例,七八月份菜价贵的主要原因是,找人收割的工钱要占到收购价的一半以上。
进入21世纪,上海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人群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有人调侃,沪郊3个种菜的老农加起来就有200岁。而蔬菜生产又是一项劳动强度大、作业要求繁琐的工作,愿意种菜的年轻人屈指可数。长此以往,直接导致分摊在蔬菜上的成本越来越高。
有关专家指出,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低是政府稳定菜价的最大制约因素。
实现种菜机械化,上海刻不容缓。2011年底,上海市农委决定加快步伐,去年初成立了推进领导小组,下设专家组,分农机、农艺、采后处理、产品开发等,进行各方面攻关。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要求,为了积极推进市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把“菜篮子”牢牢地拎在自己的手里,掌握蔬菜生产主动权,要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重点是在鸡毛菜和小青菜,要以解决绿叶菜收割为切入点。
解决中国式蔬菜机收是世界难题
中国人所吃的蔬菜品种繁多,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如鸡毛菜、米苋、菠菜、草头等,外国人闻所未闻,而且还讲究形态,要整棵的,不像外国人吃色拉,只要叶子就行。
因此,绿叶菜机械化收割是世界性难题,即使在与中国人吃菜习惯相近、蔬菜小型机械比较发达的韩国、日本,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