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1月下旬以来,我国大米市场价格持续下降,“稻强米弱”的局面致使大米加工企业生存艰难。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大米冲击国内市场的格局下,大米加工企业如何突破重围,在粮食市场的新格局中稳坐钓鱼船?笔者建议,要多错并举谋发展。
保持价格适度、数量可靠的粮源,是大米加工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我国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大米加工企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新特点、新路径。
传统的大米加工企业获取生产原料,基本上是购买农民生产的商品稻谷。农民什么样的商品稻谷,就购买什么样的商品。企业生产原料受制于农民,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跳出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适应市场、引到市场、激活市场。
要主动出击,运用合作经营适应市场
实现生产与流通的有效对接,合作经营是非常好的现实途径。从各地实践来看,大米加工企业与粮食生产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值得借鉴、推广。
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民,大多数从事种植业。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方式,是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广大农民虽然在科技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中,仍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大米加工企业在历经市场经济的洗礼后,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深有了解,但是总在为购进的原料不适销对路而苦恼。解决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就要开展合作经营。大米加工企业要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种粮大户,或者家庭农场、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大米加工企业要与他们签订长期的生产协议。产前及时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指导农民种植;产中联合农业、农机、农技等部门对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产后按照协议,及时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对于大型的大米加工企业,还可以尝试股份制的方式,农民以耕地入股、合作社、大米加工企业以资产入股,组建股份制公司,形成产购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运作体系。
要未雨绸缪,运用特色经营引导市场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农业委员会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