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日前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现代种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规划。《规划》明确将打造三大国家级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即西北杂交玉米种子基地、西南杂交水稻种子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并提出了我国种业发展的分阶段时间表。这项规划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日前,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
种企获支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业市场化时间较短,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种子企业育种创新能力较低,多数尚未形成商业化育种体系,育种方法和模式也有待提高。马淑萍表示,基于以上背景编制了《规划》,核心在于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育繁推”脱节是种业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种业“育”基本上在科研和教学单位,“繁”和“推”基本在企业。
怎样让“育繁推”结合起来?马淑萍说,要积极推进科企合作,促进科研单位的育种要素、人才、技术等向企业流动,开展商业化育种。今后将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种业投入。同时要从金融、税收、保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为改变种子企业多、小、散、弱的现状,农业部修订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提高了企业入市门槛。我国种业企业的数量由新办法实施前的8700多家降到现在的6296家,减少了28.7%,同时企业的结构也在优化。6296家企业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是59家,而之前只有32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是445家,而之前只有324家。
来源:经济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