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上调,符合我国政府始终坚持的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向。各品种上调幅度虽不及2012年,但其绝对涨幅依然不小,其对稻谷市场的影响值得关注。
昨日本报a01版刊登了《国家提高201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消息,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其对稻谷市场的影响做一分析。
多年来不断上提的最低收购价,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也推高了稻谷市场价格,进而传导到国产大米价格。2012年,因国内外大米价格差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间,进口大米数量激增。多数市场人士在预测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时候都较为保守,认为上调幅度不会太大。目前看,大幅上调稻谷最低收购价是较为适宜的。
农户种粮积极性将得到提振
上调幅度较大,可以吸引广大农户继续种植水稻,对种粮积极性将有所提振。虽然横向比较,农民当前通过种植获得的收入已落后于外出务工等方面的收入,但纵向比较,种植收入确实逐年提高。虽然这种提高大部分被同期上涨的农资、地租和劳动力等因素所抵消,但相对而言,这部分收入较为稳定,可以吸引农户继续种植。
引领稻谷市场价格向上运行
上调后,将直接引领当前的稻谷市场价格向上运行。目前的普通早稻价格在1.30元/斤左右,基本与上调后的价格接近;但中晚籼稻和粳稻则与上调后的价格至少相差0.10元/斤,后期市场价格必将对政策有所反应。
提升政策粮拍卖市场活跃度
2013年,政策粮拍卖市场活跃度必将远超2012年。目前大量粮源进入国储和各级地方储备,本来就有可能发生实际供应阶段性短缺,加上大幅上调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粮拍卖对企业的吸引力将显著增加。若届时政策粮拍卖交易底价提升,可能出现实际成交价格和成交率双双上涨的局面。
给进口大米更大的竞争空间
进口大米仍将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2013年进口大米贸易量料将保持在高位。当前国内外大米价格差就已不低,最低收购价大幅上调将再度推高国产大米的生产成本,原有的获利空间甚至还有可能扩大,贸易商仍有积极运作的动力。
米企经营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