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二次联合”,成立联合社来闯市场,不但解决了5万亩蔬菜基地的销售难题,也减少了流通成本,让生鲜蔬菜从田间地头直接“走上”市民餐桌。近日,“重庆绿优鲜潼南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市首个“绿优鲜”品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潼南是我市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县,蔬菜基地面积达22万亩,复种面积达80万亩,所产蔬菜占全市总产量的40%,是重庆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但“菜篮子”也会出现“爆满”的时候。联合社成员之一潼南双坝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席武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初,该合作社因当时全国各地大白菜集中上市出现了滥市,300多吨大白菜卖不出去,合作社也没有能力建冻库,社员们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绿油油的大白菜烂在了地里。
双坝专业合作社所遭遇的白菜滥市并非个案。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申雄介绍,目前,市供销系统引领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已达到11861个,但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去年12月17日,由市农产品集团公司、潼南县合作经济联合社以及潼南县帝怡蔬果专业合作社等11个加工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共计13家入股成立了“重庆绿优鲜潼南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引导专业合作社进行“二次联合”,破解其在市场拓展、资金短缺、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难题。
联合社理事长赵洪春介绍,该联合社注册资金达116万元,其中,市农产品集团出资60万元成为控股方,潼南县合作经济联合社和该县11家规模较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分别出资入股,旗下蔬菜基地近5万亩。
“二次联合”后,“抱团”效应凸显。赵洪春介绍,11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布局上可以根据联合社订单来调整布局并进行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质量,又能形成规模;而一旦遇到蔬菜大规模集中上市时期,则可利用市农产品集团参股在该县修建的3万吨冻库实现错峰销售;此外,联合社生产出来的蔬菜可以通过市农产品集团绿优鲜社区店销售,从而实现蔬菜从田间地头直达市民餐桌。
来源:重庆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