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粮食持续增长后的冷思考
2024-05-03 19:05    7093 

一、“粮食连增”的资源环境代价

粮食连续多年的增长,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确实应该喜悦。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粮食连增”的背后,我们付出了不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每年施用大量化肥、农药,在为粮食增产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藏粮于地”,转变增粮方式

要解决粮食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涉及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着重点应该放在土地上:必须解决土壤有机质低下的问题、必须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必须减少土壤中的有毒成分……

土壤的问题解决好了,粮食即使增长的幅度小一点也不可怕,因为“藏粮于地,心中不慌”。

要解决好土壤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农业中的物质循环系统就像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出现了阻塞,人就不会健康。同样,循环农业没有搞好,农业也不可能健康可持续发展。所有地方都在有鼻子有眼地做农业,但这个有鼻子有眼的农业是否健康,不能看外表,要看它的“血液循环系统”,也就是要看它的物质循环系统是否有问题,例如,秸秆是否循环利用了,畜禽粪便是否循环利用了。如果做好了循环农业的文章,农业的“血液循环系统”健全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就会不断提高,土壤的理化性状也会越来越好,耕地的质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这样好的土地上,粮食就可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也就是说,做好了“藏粮于地”的文章,我们就可以不断地从土地中拿粮食了。

三、分区“相对休耕”,走宏观增粮之路

笔者认为,我们虽然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实施耕地休耕制,但可以在局部耕地上实施“相对休耕”,即在这些耕地上可以允许粮食不增产,甚至一定量的减产,只要不危及国家整体的宏观增粮计划(其实这个增粮计划也是可以打折扣的,起码在年度之间是可以调整的)。

来源:农民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