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甘肃灵台县果农:希望找个企业多销果
2024-05-03 18:51    1790 

一年来,农民能从土里“刨”出多少收入?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哪些?政府在农民增收上又想了那些办法?笔者走进中台镇杨村的田间地头,和农家汉子一起来算算增收这笔账。

在村口,我们与一位中年人攀谈得知,他叫于小刚,今年40岁。在我们说明来意后,他憨憨地一笑:“我原来在外面打工,干出砖的活,力没少出,钱却没多挣。现在我们镇种菜产业渐成气候,我也回来种起大棚菜,今年打算先把面积搞上去。”

“产业+基地+农民”生产模式在产业化链条中释放出大能量。杨村农民孙小军说:“与以往种粮相比,现在种菜要划算得多。这川地种粮食最好是玉米,一亩地产1200斤,但最多也就卖1000元。而种菜最少能种两茬,半亩地的日光温室,最少收入1.2万元。”菜农王宝处接过话茬说,“我的两座大棚,一茬西芹,一茬辣子,加上育苗,年收入不下3万元。”

村支书孙红革说:“这里新建成的日光温室、大中弓棚全是政府投资建的,镇上还给种菜农户投放了有机肥、地膜,补贴了整地费用。”尝到甜头的农民,今年种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他们打算自己育苗、选品种,搞精细化种植,万元蔬菜大棚将会越来越多。

刚到独店镇吊街村村口,一片刚修剪完的果园映入眼帘:树下开挖的条条槽穴,里面堆满了畜禽粪肥、沼渣沼液,几位果农在给果树涂抹石硫合剂。“果树拉枝环节上月末就结束了,现在正施肥、涂白。”苹果种植大户范银锁说。

范银锁是个老果农,从1987年开始种苹果,目前果园面积8亩,品种从过去的“秦冠”到现在的“红富士”,随着当地果品产业化的推进,种果收入随之增加。“一亩园、十亩田”是老范这些年来种果的体会,去年6亩丰产园收入9万多元。“希望政府能在产业化上多给好政策,帮我们找销路,能对接上果品加工企业那是再好不过了。”范银锁说。

灵台县利用发展苹果产业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和劳力资源优势,把苹果产业确定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累计定植苹果幼园18.64万亩,涉及11个乡镇124个村,产业化格局初具规模。今年,将在扩大面积的基础上,培育龙头企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产业链做长。(沛旋)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