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南宁人称“非洲鲫”,因味美价廉深受市民喜爱,是南宁人餐桌上常见的佳肴。
罗非鱼加工成鲜鱼片后,出口到欧美等国家,身价倍增,还大受欢迎。为了使出口的罗非鱼达到国际市场质量安全标准,南宁市西乡塘区加强了辖区内罗非鱼养殖环境、水源、养殖投入品等综合管理,去年12月,经广西检验检疫局、自治区水产畜牧局、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商务厅等部门专家考核验收,成为广西首个“出口罗非鱼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养殖场管理很规范
记者近日来到西乡塘区位于石埠的出口罗非鱼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备案养殖场之一———盛满源水产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场。远远就看到了白茫茫的塑料薄膜像一床温暖厚实的棉被,覆盖在塘面上。
记者见到养殖场的经理苏光雅时,他正穿着防水裤和养殖场的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在鱼塘里忙碌着,用网兜、簸箕把鱼苗打捞起来,筛选大小,转移到事先围好的区域里。
“有个客户刚打电话来订购1万尾罗非鱼苗,下午车就过来拉走。”苏光雅说。27岁的苏光雅从水产学校毕业后,积累了几年的工作经验,现在回到父亲的养殖场帮忙。聊起罗非鱼,苏光雅像聊自己的孩子那么亲切。
“鱼塘盖上这些薄膜,罗非鱼苗才能安全过冬。”苏光雅解释道,“每年春节前,养殖场到海南去买罗非鱼苗,刚买回来的鱼苗像牙签那么细,1厘米长。我们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它们,两个月后鱼苗就长到手指大小。”
时近中午,苏光雅到仓库里提出一桶饲料,邀记者一起去大棚喂鱼:“我先到办公室做个登记。我们这些罗非鱼备案养殖场对所投放的饲料、鱼药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认真记录,还要不定期抽查水质,抽查鱼病。
城区水产畜牧局帮助我们建了实验室,方便进行水质和鱼病检查。”记者跟随苏光雅来到大棚,棚里暖气扑面而来。苏光雅边撒饲料边告诉记者,养殖场的罗非鱼大多在入冬前就打捞起来卖掉,目前鱼塘里基本上是鱼苗。这两年南宁的冬天特别冷,现在鱼塘里的温度仅10摄氏度左右,已达到了罗非鱼冻伤冻死的临界温度,不采取保暖措施鱼苗就过不了冬。
记者了解到,西乡塘区对出口罗非鱼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内的备案养殖场进行了综合管理,构筑了“源头备案、过程监督、抽查检验”三道防线,增强了出口罗非鱼的国际竞争力。
提供服务解决销售
来源:南宁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