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年根儿,北京的“菜篮子”准备好了吗?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通过郊区扩大温室蔬菜面积,各大批发市场配建储菜库,车载菜市开进居民区等措施,本市已建立起冬春蔬菜储备机制。在极端情况下,蔬菜可保证3天应急供应。
应急的菜打哪儿来?一自种,二储备。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京郊的温室大棚却到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走进怀柔宝山镇农户家中,火炕上育苗、电暖气进棚、棚外加天幕增温……为了应对低温天气,确保大棚菜增产增收,菜农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截至目前,全区1.57万亩大棚设施蔬菜长势良好,春节前将陆续“登上”市民餐桌。
温室大棚等设施,让京郊的蔬菜实现了周年生产。冬春季节也不再是青黄不接。仅怀柔一区,入冬以来就有黄瓜、西红柿、芹菜等各种反季节蔬菜500万公斤,源源不断走上市场。眼下,温室蔬菜种植已遍及京郊各区县,并且面积在逐年增加。预计到“十二五”末,设施蔬菜总面积将达到35万亩。
储备菜品,是保供应的又一良方。北京的蔬菜政府储备期,自每年9月到次年3月。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期间,保障市民“菜篮子”充盈。储备的蔬菜以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土豆、洋葱、冬瓜、南瓜等8种耐储存品种为主,储备期限内实际在库品种不得低于4种。
这些菜存在哪儿?本市选择蔬菜经营骨干企业和蔬菜重点批发市场承担蔬菜政府储备工作,并规定:这些单位自行调剂品种的储备数量不得超过承储量的20%,且储备的蔬菜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期间及前5天内,必须足额达到规定的数量。有了这些储备,一旦遭遇极端情况,市政府一声令下,蔬菜即刻投放市场。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发布的信息显示:2011年到2012年,北京蔬菜政府储备数量,较上一年度增加一倍,达到2万吨,保证了市场平稳供应。
在市农业局最新出台的一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新建、改造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建储菜库,提供蔬菜应急供应能力,同样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来源:北京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