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至今,中国苹果的鲜果产量以每年200万吨的幅度增加,增量接近世界第二大苹果生产国——美国每年产量的一半。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带动了果区加工、储藏、包装、贸易、冷链物流等产业加速发展成为覆盖数千万从业者的大产业,但快速发展的背后,苹果产业同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专用品种——企业吃不饱,农民不敢种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一组数据引人关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国,从2001/02榨季至今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其中2007/08榨季产量达到历史高位10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0%,但加工原料却以鲜果为主,专用的高酸原料果面积不足需求的2%。
显而易见的差距,直接关系到中国苹果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浓缩果汁相差0.5酸度价格就能相差1000元。澳洲青苹的酸度为5.4-7,而中国加工苹果的酸度只有1-1.5。据统计,按加工产能计算,我国需要高酸原料果基地400-550万亩,而实际种植面积不足需求的2%。
“尽管市场需求很大,但农民担心种出来企业不收,宁愿种植鲜食品种保险。”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陈瑞剑博士介绍说。有果园,无原料,加工企业只好用鲜果替代,但以鲜果代替原料果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一方面,原料果供应量不足引发加工企业之间哄抢原料,扰乱行业秩序,另一方面,原料果不是加工果汁专用的高酸品种,影响果汁的档次和价格。此外,鲜果以晚熟品种为主,原料果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加重消化压力,存储易变质。
据悉,浓缩苹果汁是我国最主要的苹果加工品,占加工用果的95%以上。目前,我国苹果浓缩汁年加工能力已超过150万吨,2011年设备利用率不到40%。“近几年,苹果优果率提高,浓缩汁企业吃不饱,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加,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市场风险和产业波动。”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韩明玉说。
人工短缺——传统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