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超市逐渐成为城市家庭采购食品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整个市场有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
按工商部门有关规定,商家销售临期食品要向消费者给予提示。然而,记者走访省城多家超市发现,只有个别超市开设了临期专柜,多数商家所售临期食品依然在“躲猫猫”。临期食品(临近保质期食品)因没有明显标识而被误买的现象普遍存在。
超市多无“临期食品专区”
市民张先生近日在一家小型超市买糕点,随手从货架上拿起一包准备付款,不经意间看了眼生产日期被吓了一跳,还有一天就要过期了。张先生暗自庆幸,“亏了多看了一眼,不然买到家隔夜就成过期食品了。”
记者走访省城的数家超市发现,不少超市并没有设立“临期食品专区”。记者注意到,没有销售专柜、专区并不意味着超市不销售“临期食品”,大多将到保质期的食品都会被打折促销或被当作赠品捆绑销售,其中又以牛奶、饮料和火腿肠居多。
在采访中,大多数消费者对超市设置“临期食品”专区一事并不知情,“买食品的时候我很在意生产日期,一般临近保质期结束的食品便宜了我也不会买。不过我建议超市还是应该设置这么一个货区,这样我们在购物时就既方便又省心了。”一位正在购物的消费者告诉记者。
临期食品货架上“躲猫猫”
在省城长风街某超市,记者咨询牛奶价格时,促销人员推荐了旁边挂着赠品字样的整箱牛奶,称“买一箱送3袋”更划算。在记者犹豫之时,该促销人员则表示,“你想要的话,我还可以再给你绑两袋红枣奶上去。”记者发现,这名促销员所说的红枣奶同样也是临近保质期的食品。
记者还发现,一些商家甚至特意混淆作为赠品的临期食品。某品牌整箱牛奶上捆绑着袋装牛奶,促销员说是赠品。记者观察发现,牛奶箱的生产日期清晰明确,标注着2012年12月27日,而记者想查看赠送的袋装牛奶上标注的生产日期,却发现标注生产日期的那一面被胶带贴住,粘在牛奶箱上,不撕开胶带根本看不清楚。
超市自制食品属“监管真空”
如果说包装食品还比较容易辨别该产品是否快到保质期的话,那超市里的自制食品则可谓是监管的“真空区”。
来源:山西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