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些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11年,我国的肉类和禽蛋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居第三位。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杨振海认为,畜产品总体安全稳定,但隐患不少。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上这样那样的议论,甚至还出现了“听风就是雨”的现象。
在去年底召开的“2012食品安全科技论坛暨食品安全战略联盟工作会议”上,一些科学家、企业家和官员针对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分析出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畜产品安全事件多发、敏感、危害大。二是有不实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三是有夸大其辞、恶意炒作,对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危害的现象。四是个别专家学者跨行越界,甚至从不同利益出发,随意发声。
畜产品总体安全更需注重隐患
2011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88个大中城市猪牛羊禽蛋5大类产品进行监测,重点检测“瘦肉精”和兽药残留,畜产品总体合格率99.6%,比2001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农业部全面开展奶站清理整顿,奶站数量从2万多个减少到1.3万多个,淘汰数超过1/3。2011年对各地的奶站进行了全覆盖监督抽查,重点检测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和霉菌毒素、重金属等,合格率达100%。
在我国,生猪养殖户5900万,65.5%的生猪由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养殖户提供。而美国分别为7万和3.5%。这就出现了漏洞。受利益驱使,一些人对国家明令禁止的物质,依然明知故犯。畜禽养殖农户文化水平低,假劣饲料兽药识别能力差,制度执行能力差。非法添加(如“瘦肉精”)不按规定使用投入品(如兽药残留),不能有效防范非人为问题(如黄曲霉毒素)。还有,很多县市无机构、缺人、缺设备、无基本经费。
无中生有不实信息危害大
2010年8月,媒体在没有任何权威数据来源的情况下,突然报道圣元奶粉含有性激素,引起国产奶粉消费恐慌。经查实是,个别企业出于打压竞争对手目的,雇佣“水军”散布的谣言。从科学的角度看,奶粉中人为添加剂激素完全没有必要,奶粉作为动物产品含有微量性激素十分正常(没有体内性激素的正常分泌,奶牛不可能产奶)。
来源:科技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