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沧县杜生镇辛庄村村委会主任、沧县祥农红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炳高带着全村人的嘱托,将一封饱含村民感激之情的感谢信,送到沧县政府。在不少枣农陷入增产不增收困惑的大背景下,2010年,省“果品特色县”枣产业示范村项目落户辛庄,在县政府和县林业局的帮助指导下,辛庄小枣实现了连续两年增产20%、人均枣收入超7000元的新突破。
红枣是沧州市的传统产业,那些压满枝头的硕果,曾经给枣农们带来过稳定丰厚的收益,但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扩大等原因,裂枣、浆烂、质差、欠收……各种不利条件刺激着枣农敏感脆弱的神经,一些枣农迫于无奈刨树种粮。与此相反,沧县杜生镇辛庄村的小枣连续两年增产增收,逆势而上。辛庄是如何在困境中实现逆转?冒着冬日的严寒,记者来到辛庄,探寻他们增产增收的核心密码。
增产不增收枣农曾苦不堪言
辛庄村常住人口790人,1500亩枣园。人均不到2亩的枣园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1994年之前,村里枣农利用枣树行间空当,间作玉米、小麦。后来为了追求短期增效,村里推行枣树密植。但密植园种植只有六七年明显效益,随着树体的生长,枣园郁闭,通风透光差,影响了枣树的正常生长结果,一些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密植枣园一亩地有七八十棵枣树,亩产干枣两千多斤,可好枣率只占20%至30%,到后来更是少得可怜,一堆堆浆果、烂果简直让人看着心疼。”村主任王炳高介绍说。
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广大枣农的种植积极性,随之有部分枣农动了砍树的念头。“俺们村光百年以上树龄的枣树就有500亩,就这么把树砍了,真是心头被割了一刀,舍不得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炳高长叹了一口气。
但大面积密植,长期过量使用氮肥、激素,枣树营养失调,生长发育紊乱,抗病性降低,单纯地靠杀菌剂和农药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村民们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放到了政府身上,开始向林业部门寻求帮助。在村民们积极争取下,在县政府、县林业局的帮助下,2010年“果品特色县”枣产业示范村项目成功落户辛庄,辛庄人民开始了科技种枣的新征程。杜增峰向记者介绍粘虫胶。
项目落地管理有了底气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